首页  /  文学天地

自修经

2025-07-27  浏览人数:33

自修经(自修歌)

作者:黄莽

 

君子常无路,固穷而愈坚。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以无而有,谓之道。以无为而有为,以有为而无为。以空见色,以色而悟空。非我亦我,友善兼爱。

 

世间所有相,诸法皆不同。故而法相不一,善恶有别。善恶好坏,皆有因果。众生平等,如来高座。贵贱美丑,圣人亦好。

 

居高观渊,不见其底。仰面问天,高不可测。地阔天远,不得其所。修身贵德,固本中和。因果自因,自修本心。如玉如春,滋润尔尔。

 

主题思想

本文一百四十七字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围绕“自修”这一核心,阐述了对人生、道德、境界的深刻体悟。核心主题修身养性,超越表象,追求内在的坚定、无私、智慧与和谐。

 

君子常无路,固穷而愈坚。

化用《论语》“君子固穷”之意。品德高尚的人(君子)在人生道路上常会遇到看似无路可走的困境(常无路)。然而,正是在这种困顿穷厄之中(固穷),他们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品格愈发刚毅(愈坚)。强调君子在逆境中的坚守与韧性。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遭遇在陈绝粮的困境,子路曾愤懑质问: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对此作出了经典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强调道德准则不因逆境动摇

 

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

化用《孟子·尽心上》“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典故。意为即使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摩顶放踵),只要是对天下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利天下而为)。歌颂了为天下苍生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是儒道、墨“兼济天下”理想的体现。黄莽曾曰:“道之所器,利他而为。”“不问国之所给,而问几为社会几何?”

强调躬身力行的行动力而非空谈理念也就是知行合一。其普世关怀服务对象不限于特定群体,而是整个天下也说明有一些事情明有一些事情必须有人要去做,不问结果。

有人问墨子:顶到脚跟都磨伤你一心想拯救天下,你这样做能改变什么,天下因为你能有什么改变和意义呢!?墨子曰:房子着火,我提水去救,而你却没去救火。这能一样吗?这就是有一些事情你做与不做的两种结果。如同你喜欢一个人,你不表达,不去追求,永远没有答案。但你说了,得到的结果可能不遂人愿,但意义不一样。

 

以无而有,谓之道。

引入道家思想。“无”并非真空,而是蕴含无限可能性的本源状态。从看似“无”的状态中能生发出“有”(万物),这种化生万物的规律和本源,就叫做“道”。点明宇宙和生命的根本法则。

 

 

以无为而有为,以有为而无为。

进一步阐述道家智慧的核心——无为而治。黄莽曾有言:“以无为之心做有位之事。”“以无为而有为”:指不妄为、不强求(无为),遵循自然规律和事物本性去做事,反而能成就功业(有为)。即“无为而无不为”。“以有为而无为”:指通过符合“道”的、恰当的作为(有为),最终达到一种不刻意、不居功、自然而然、如同“无为”般和谐圆满的境界(无为)。强调行动要顺应自然,不刻意强求结果。

 

以空见色,以色而悟空。

引入佛家(主要是般若思想)的“色空观”。“以空见色”认识到一切物质现象(色)的本质是空性(缘起性空,无独立自性)。“以色而悟空”:通过对物质现象(色)的观察、体悟(不执着于其表象),最终证悟其空性的本质(悟空)。这是一个从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

 

非我亦我,友善兼爱。

融合佛家“无我”观与墨家/儒家仁爱思想。“非我亦我”:认识到“我”并非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主体(非我无我),但在现象层面仍需承担起“我”的责任与行为(亦我)。“友善兼爱”:基于对“无我”和众生平等的体悟(或儒墨的仁爱思想),自然生发出对一切人的友善和普遍的关爱(兼爱)。强调超越小我,实践大爱。

 

世间所有相,诸法皆不同。

观察世间万象(相),一切事物和现象(诸法)都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形态(皆不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故而法相不一,善恶有别。

   承接上句,正因为事物(法)的现象(相)各不相同,所以它们在道德层面的表现和行为结果也必然有差异,存在着善与恶的区别(善恶有别)。承认现实世界存在道德评判的标准。

 

善恶好坏,皆有因果

    引入佛家道家的因果观。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是好事还是坏事,都遵循着因果律,有其产生的原因,也必将带来相应的结果(报应、影响)。强调行为的责任和后果。

 

众生平等,如来高座。

包含佛家平等观与对觉悟者的尊崇。“众生平等”:在佛性、在本体层面,一切生命是平等的。“如来高座”:觉悟者(如来佛)因其圆满的智慧和德行,处于崇高的地位(高座)。既承认本体平等,也尊重境界的差异。

 

贵贱美丑,圣人亦好。

阐述圣人的境界。世俗意义上的尊贵与卑贱、美丽与丑陋,在圣人眼中都能平等看待、包容接纳(亦好)。圣人超越了这些外在的分别心,心怀慈悲与包容。但这些也都存在两面性,所以本文强调本心和因果。

 

居高观渊,不见其底。仰面问天,高不可测。地阔天远,不得其所。

  描绘宇宙的浩瀚与深邃,以及人在其中的渺小感。站在高处看深渊,深不见底。仰头问天,天高不可测。大地广阔,天空辽远,人难以确知自己在宇宙中的确切位置(不得其所)。营造一种面对无限时空的敬畏感与谦卑感。

 

修身贵德,固本中和。

    解读:回归儒家修身根本。面对宇宙的无限,人最可贵的在于修养自身(修身),珍视德行(贵德)。关键是要稳固生命的根本(固本如仁心、道心),并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中和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不偏不倚,发而中节)。

 

因果自因,自修本心。

    点明自修的核心。一切的因果(结果),其根源在于自身(自因)。因此,修行的根本途径在于向内探求,修养自己的心性(自修本心)。强调个人在命运和修行中的主体性与责任感。

 

如玉如春,滋润尔尔。

    描绘自修达到的美好境界。“如玉”:像美玉一样温润、纯净、坚韧、有光泽(象征品德高尚、内心纯净)。“如春”:像春天一样温暖、生机勃勃、滋养万物(象征心怀慈悲、充满活力、惠及他人)。“滋润尔尔”:这样的境界和德行,能自然而然地滋养自身及周围的一切(尔尔)。是自修圆满后内外和谐、生机盎然的状态。

 

总结

《自修经》是一部融合儒释道智慧的修身箴言。

逆境砺志:在困境中坚守君子品格(固穷愈坚)。

无私利他:以天下为己任,勇于奉献(摩顶放踵利天下)。

体悟大道:理解“无”中生“有”的玄妙,实践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以无而有,无为有为)。

看破虚妄:洞察现象(色)的空性本质(空),超越对表象的执着(悟空)。

超越小我:体悟“无我”而承担“我”的责任,实践广博的兼爱(非我亦我,友善兼爱)。

明辨因果:承认世界差异(法相不一),明辨善恶(善恶有别),敬畏因果(善恶有因果)。

心怀平等与敬畏:理解众生本体平等(众生平等),尊重觉悟者(如来高座),圣人超越贵贱美丑(圣人亦好),对宇宙怀有敬畏(居高观渊...不得其所)。

修身为本:在浩瀚宇宙中,人的根本在于修身立德(修身贵德),稳固根本,追求内在和谐(固本中和)。

反求诸己:一切因果根源在自身,修行的核心是修养本心(因果自因,自修本心)。

臻于至境:最终达到如玉般温润高洁、如春般生机盎然、滋养万物的圆满境界(如玉如春,滋润尔尔)。

 

贯穿“自修”这一主线,强调个人通过内在的修养、智慧的提升和道德的实践,去应对人生的困境、理解宇宙的规律、超越世相的分别、承担社会责任,最终达到一种内在和谐、生机勃勃、润泽万物的理想生命状态。它融合了儒家的担当与修身、道家的自然与无为、佛家的空性与慈悲,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修行哲学。

 

作者简介

黄莽:道名黄信义,号清风居士山水悟道,字泓子别称诗道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