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 文学天地
当代诗词集 序
时间:2017-03-04         来源:    阅览次数:988

前言

-------黄莽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人运用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这就是诗歌。中国是个诗的泱泱大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想研究透彻,想写完那是不可能的。在当代,新诗和古典诗词爱好者不计其数,在滚滚红尘之中,独得一隅清静,保持一份纯真,雅俗共赏,与大自然亲近,留下一首首心灵的乐章。

诗坛词坛依旧春光不减,遗憾的是,多年来,诗歌已逐渐被边缘化,读诗的人群不断锐减,写诗的人远远多于读诗的人。为此,诗歌的发声形式,好象也已经退出了公众生活的视野。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主义、娱乐至死的时代,精神的表现以及心灵的呢喃,几乎完全被物质和欲望吞没——而诗歌作为人类微妙经验的表达者和雕刻者,她所专注的恰恰是物质所无法覆盖的精神印痕,是欲望所无法粉碎的心灵私语。只是,在这个悲壮的抗争过程中,诗歌可能会成为失败主义的象征,因为她很难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里得胜。她的纯粹性,是通过一种不断退守的状态方得以保存下来。人们早已没有停下来倾听心灵私语的耐心了,每个人都在为物质而疯狂的奔跑。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但在一个精神失重、价值失衡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来书写我们的诗歌?如何来看待写诗的价值?精神语境的变化,诗歌的多元化,新的写作伦理的产生,似乎都在分散诗歌的注意力。当诗歌被迫置身于一个广大、混乱的消费现场,她是否还需要坚守自我的精神边界?她的终极使命是否还是为了探究心灵、解释存在?——至少,在我的内心,仍一直对诗歌心存这样的执着。因为我始终相信,一个强调写作的存在性和精神性的淡定而从容的诗人,不会哀怨,不会彷徨,无论当下的生活或世界是多么寂寥多么无奈,其创作仍然犹如心灵里一种隐秘的念想,一根了解自身存在境遇的细小管道,在书写中为我们坚持不懈地贡献着一种对现实、对时代、对世界的精神担当和文化引领。

这本诗集集新旧于一体,展示了当代诗歌创作者的各个文化层面,作品内容涉及面广,情感丰富,或歌颂,或针砭,或沉吟,或呼告,或惆怅,或激昂,题材积极向上,思想健康;体裁多样化,新时代的大融合的繁荣景象一一呈现我们面前。正所谓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国家,最终走向覆灭。崖山之后无中国,满清之后无汉人。蒙古和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把唐宋以前的中国文化断送。马背上获得天下,然却无治理国家之才。民国几十年,经济落后,饱受外辱的情况下,却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反观新中国成立之后,外来文化严重冲击腐蚀中华文明,以至今日国民道德素质滑坡、学校教育失败、人才流失海外诸现象层出不穷。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文化要贴近大众,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腾飞,国力渐强。十七大六中全会党做出英明的决策,要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这是务实的,是迫不及待的国中之重。

人人都是诗人,这句话是有其道理的。诗歌发于心,不是玩文字堆砌,作为长期从事诗歌创作的人来说,还是要下苦功,才能长久的走下去。那么如何做好一个文化人,这需要很大的智慧。要把文化和民族联系起来,把文化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追求真理,追求艺术最高境界,忘我而作,利他而为,乃道之所器。

责任编辑:江悠悠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
 
公众号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诗协官网 中诗协研究会 中诗协文化传媒
电话:010-56148915 18618355782 邮箱:1443940782@qq.com
京ICP备17035301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16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28号6层B座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