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 文学天地
清晨登悬剑山
时间:2016-07-30         来源:    阅览次数:1146
清晨登悬剑山
云雾苍山掩,悠然野径寻。
悬崖垂白练,飞鸟入幽林。
谁得真经去?空留宝剑吟。
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
        
        注释:
黄莽:号山水悟道、清风居士、笔名龙儿。
悬剑山:原名二仙山。相传麻姑道人和黄龙真人在此修仙炼丹,详见《封神演义》。后反清名士,陈伯卿手持宝剑在此起义,改名悬剑山,山上景点众多,有麻黄修身的洞穴等等。 
          
           
蔡柏如评:
“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一联,含蓄蕴藉,诗味深长。虽在《诗韵乾坤》中读过,这次重读,又有新的感受,真乃常读常新,诗味浓浓,颇耐吟咏。这联的“识”字下得十分精彩,意义深广。固然,站的高,方能看的远,但若“看”而无“识”,境界平平。一个“识”字,诗意全新。正因有“识远” 的慧眼,才有“天地纳于心”的宽广胸襟;也因有“天地纳于心”的壮志胸怀,才有“识远”的睿智。上下两句互为因果,是极具哲理的名句。

        包徳珍(渔艇丽人》评:整首诗凭视角观其物,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而得巧构形似之妙,在心灵与风物的交融中,随着对现实自然的拥抱也就是拥抱了意念中的彼岸自然,随着主体融入空间的自然心灵也便进入这一时空与物象同一存在的现实。结联极凝练,写出这首诗的宗旨:山色绮丽,水光潋滟,却是一片自然,自能使人心灵净化,精神超然。整首诗浑然天成,语言自然,含义深刻。诗人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时而描写,时而用典,时而抒怀,时而说理,将人生的丰富涵义囊括在清晨登山之中。

        郑万才(狂野孤狼):赏析:黄莽的这首“悬剑山”,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一联,随着其《诗韵乾坤》的出版,已成为其名句。从黄莽的诗集中可以看出,其中有不少作品,是刻意模仿太白的。其中包括风格、对杖等。虽然其集子中有不少好诗,但是,太白毕竟是太白,是没有人能模仿得了的。我要说黄莽有太白的义气,却没有太白的才气。太白是天才,黄莽不是。黄莽早期的作品,甚至有些显得幼稚,不成熟。当然,这是每个诗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并不觉得奇怪。
        
观黄莽的这首“悬剑山”,首联从“望”而起。“云雾苍山掩”,属于倒装句,理顺了应该为“苍山云雾掩”,是刚到悬剑山时所见之景象。因为苍山云雾袅绕,使得诗人有一种探索的心,故有了下句的“寻”字出现。此“寻”,是悠然的,是高兴的。随着诗人“寻”入苍山野径,一幅“悬崖垂白练,飞鸟入幽林”的图景便出现在眼前。此情此景,是“寻”的结果,也是入苍山野径获得的喜悦。试想,不入苍山野径,哪来的飞瀑飞鸟?此苍山,是人生道路上的苍山;此喜悦,是人生道路上的喜悦。前两联皆写所见所闻,属于实写。第三联,诗人转入虚笔一问“谁得真经去?空留宝剑吟”,显得有几分空寂。同时引入了诗题“悬剑”二字。山如“悬剑”,更体现出登高的艰难。有此思,难免带着几分沉重的,空寂的心情。一路走来,终于登山了山的高处,不由眼界大开,并发出 “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 感慨。这是对人生的感悟。于此,诗思也从第三联的一抑,转向了一扬。而此扬,显得有些不可收拾。此处“方”字颇具玩味,言下之意,以前没有登上高处,并不“识远”。观黄莽的人生经历,是十分吻合他的心境的。是的,只有登高才能看得更远;也只有登高,才有机会看得更远;同时也只有登高,才能把天地纳于心中。
          
黄莽的这首“悬剑山”,无论从结构安排,还是文采上来看,都不失为一首好诗。观黄莽一生的经历,可以说结尾一联,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他这个年龄,正是人生的大好年华,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才俊,能登上悬剑山之高处,能没有几分豪气吗?


           张金英(南国英子)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登山野趣、写景抒怀的五律。诗人立意深远,将景语、物语、情语融汇于登高一事之中,精简却不失含蓄,平易却不失韵味,值得一品。
          首联“云雾苍山远,悠然野陌寻。”融写景叙事于一体,让读者仿佛看到苍莽的悬剑山被团团云雾所遮掩,云雾绕山,山不转云转,欲探天穹之美。“掩”字一方面写出了云雾之多之浓,另一方面反衬出悬剑山的雄伟气势。就在这座幽深的山林里,诗人沿着山间小路悠然地盘级而上,边走边观赏着大自然创造的美丽神奇的景致,怡然而自得。“寻”字着力表现了诗人登高意在寻找着什么,到底是什么?诗人埋下了伏笔。
  
      颔联“悬崖垂白练,飞鸟入幽林。”重在写景,着力表现悬剑山的美,美得有声有色,美得动静有致。诗人巧妙地选取两地两景,用词精当。悬崖处,似白练的瀑布落潭有声,白花花的流水倾泻而下,给这座山林带来了生气。“垂”表现出了瀑水的柔情,瀑布的柔美衬着山体的冷峻,山水相依。就在这幽静的深山中,一只只飞鸟归家栖息了,给幽林增添了许多生趣,一时间,幽林的静被飞鸟的鸣啭啼叫所打破。当疲倦的鸟儿栖息之时,幽林又恢复了原先的幽静,因而诗人巧用“入”这一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飞鸟归林的短暂之“动”。“幽林”一词也很好地表现了山之静谧,这儿不仅是飞鸟的栖息之所,亦是寻找幽静安宁的人们向往的心灵驿站。
        
颈联“谁得真经去?空留宝剑吟。”以设问形式巧妙用典,意义深刻。悬剑山地处县境腹地,海拔不是很高,却很有名气,传说是黄龙真人、麻姑道人在此潜心修身,得道成仙之所,有麻姑洞为证,故原叫“二仙山”,后因清人陈伯卿不堪清朝廷的压迫和腐败,率数义士聚集山上,陈为蛊惑人心,置兵书于峰顶,挂宝剑于悬崖,声称神书宝剑,意为聚众造反,乃天权神授,顺应天命。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数度重创清兵,声势不同凡响,自那以后,“二仙山”就改名悬剑山。 在这里,诗人的用意极其巧妙,诗的内涵十分丰富:是麻姑道人、黄龙真人获得了真经,还是起义首领陈伯卿?是得到天权神授的陈伯卿还是现在登高的人呢?如今,昔人已乘黄鹤去,只留下历史故事后人吟诵评说。诗人立意含蓄,笔锋一转,从原先的叙事写景转入议论,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宝剑”这一意象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之下另有一番深意,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义通过“吟”这一字眼很好地折射出来,读来回味无穷。到底在吟诵着什么?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好作品的妙处就在于给读者以多方位的感受和多角度的自我诠释,而这句诗就够读者咀嚼的。
      
尾联“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是经典之句,比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大气,空灵,这也就是作者既有太白之风又兼众家之长的艺术修为。此联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获得真经的就是登上山顶之人!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眼界开阔,心境空明,尘念顿消,世间的一切争斗都显得无足轻重,眼里心里只有天与地,坦坦荡荡如天之宽,地之阔,这就是登高人获得的人生真经!也正是诗人所要寻找的!与颔联相互呼应,浑然天成。结句画龙点睛,使诗的主旨更为深刻。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
——评论当代著名诗人黄莽的诗《清晨登悬剑山》

 

 读当代著名诗人黄莽这首诗,让我一个草根流浪诗词爱好者久久的感动于心!感动这位诗人吟出了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的这句足以风流千古的诗句!感动在王之涣离开人间一千几百年之后,今天我们的黄莽诗人居然吟诵出了超越古人的诗句。下面我就为此诗来做一个分析鉴赏,来认真品读这首五言律诗当中的绝唱。
     起句云雾苍山掩出语不凡,一股王维山水画境扑面而来。云雾苍山多美的意境,作者用一个字轻盈的来写生云雾苍山,一幅悬剑山的画面便幽然空灵的出现在您的眼前,一个掩字更是如王维的山色有无中的缥缈如仙界的神话意境,经过倒装,越发洗练!首句即从大处点出悬剑山的大美来牵出悠然野径寻的诗思和作者登悬剑山的时间,地点和登山所行的目的。可想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一个悠然的轻盈的妙词随即就点出作者心旷神怡的心境。一个字牵出了作者这首诗的话题!作者在寻什么?他要找什么?既然悬剑山赋此名,想必这山中一定会有宝剑吧?带着这个美好的疑问,诗思便把我们带入了悬崖垂白练,飞鸟入幽林的依山水而悟道的诗家仙境。作者看见非常险峻的悬崖上面垂下了非常美丽壮观的瀑布像白色的银练那样的空灵潇洒,飞鸟相往还,出入幽静的山麓间的树林。这样的仙境要在令天不知该有多少的文人雅士到这里来隐居,呼吸着悬剑山这里的天然氧吧,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神话般的仙境,也感受着那不羡苏杭美,但为悬剑仙。名山留正气,天地可参禅的诗意。我们仿佛感觉着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剑圣在这里修道成仙飞升而去,感受着绝世无双的剑谱的那种神秘,也联想到当年屈原在这里发《天问》的肃然,黄龙真人,麻姑道长在那里纵横参悟大道的传奇故事,感觉金寨这里真是人杰地灵的一方神山圣水!

当我们品赏到这里的时候,不免有人会问:那部真经在哪里?当然,这也是作者心中的纠结。所以作者在诗中很自然的提出了谁得真经去?空留宝剑吟的疑问和诗人的联想!什么样的人才配拥有这样的剑?什么样人才能懂得这剑器的修行?懂得剑器需要英雄的正气不断的入骨,懂得大器需要千锤百炼方可以打磨出不朽之身。懂得把持剑器的人才可以问鼎天下,可以斩妖除魔,可为苍生而打抱不平,可为知己而发千古长吟,可为天下决策者而高瞻远瞩,雄视五洲四海的风云,可为圣贤辅主而立下盖世奇功,可为人间一切邪风妖气而鸣不平,可为江海的狂澜而洗练心声!可为姜尚垂纶独钓渭水而悄悄的守候,可为人民的苦难而勇于磨砺,可为天下的兴亡而发出千里马的长嘶。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这是诗人给出的最好的回答!声如洪钟,响彻云霄。振全章而鼎沸,贯精神于天地!发诗思如万马奔腾,拔剑器若千军涌动。秉大德于天地,鸣正气于胸襟,使人心之所向,泽苍生于古今!
     想到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那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人感动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的眼光,修为,处世,立身的境界,所以这首诗得以传世于千载而惊警于天下。

今人黄莽的诗句: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的诗已经在王之涣原诗的境界上更博大了一层更为精进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只有站在人生思想的高端,才能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天空,才能看的更远,才能屹天地而岿然不动!才能把整个辽阔的宇宙收藏在心间,把天下的重任担当在肩头,把人民的苦难牵挂在心里,才能像周文王那样开启一个八百年的壮丽的河山,才能把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做的更美!于天下有担当,胜匹夫之独行!为泰山之崛起,鸣大国之心声!
    壮哉!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恰如诗圣杜甫在泰山之绝顶发出的千古绝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样的贯穿于整个宇宙时空让人血液翻腾震耳欲聋的黄钟大吕!
    壮哉!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这样的诗将会感动多少代,多少热爱生活的人们,多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攀登者!为这首诗的感动,在这里我再为作者深情的写首诗吧!

 

致金寨诗人黄莽

江河源上古,崖面贯精神。

心为宽宏博,眸当险峻深。

水清人养志,峰秀雾弥珍。

大美怀天地,知山永作邻!

 

20151217立马昆仑|戎劲松


 

 

责任编辑:sswd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
 
公众号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诗协官网 中诗协研究会 中诗协文化传媒
电话:010-56148915 18618355782 邮箱:1443940782@qq.com
京ICP备17035301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16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28号6层B座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