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 文学天地
《吴熙真诗文集》代序(一)
时间:2017-03-04         来源:    阅览次数:1205

《吴熙真诗文集》代序(一)

 

 题诗人

 

乐水乐山平仄兮,青春五岳九州题。

今看太白吟诗处,又有来人月下迷。

                          --------黄莽(山水悟道)

 

    我和吴兄是在网上偶然相识的,他的豪爽与纯真给了我很深很深的印象。我想,这也正是爱诗之人才有的真、善、美之品质。人们常说: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是的,我们的交往就是从诗开始。

    吴兄的诗歌是心灵的写照,是情感的迸发。他的诗词不拘一格,以古风形式见长,虽然谈不上格律,这也正是当代很多诗人不能及的地方。当今,我们很多人总是拿格律去评论一首诗的好坏,甚至认为只有“平平仄仄平……”才是正道,殊不知,古风更能抒发情感,更能体现一位诗人的才气。我们看《唐诗三百首》所选题材,古风占了大半,许多名句,都来自古风作品,这说明,诗歌是以意境为上,“平仄”只是应科举制度形成的,真正的诗歌那是无拘无束,天马行空,驰聘田野的。

    好诗不在多,而在精;文不在华,而在真。吴兄的这本书虽然只有几十首,但首首都是他的心血。这本书是他十几岁到20来岁的心路历程,读来感人,整体厚重,似人生格言之警句。诗人融道,禅、自然于一体,为我们讲述成长,述说情怀。

例如《蓬莱遇仙》

“蓬莱一别问离恨,南柯沧海寻遗珠。吾欲登天而无梯,吾欲渡人而无舟。长岛凝烟似天宫,灵山风骨绝凡尘。云中驾鹤上天阙,长袖一舞竟千年。”一句直入主题,旧时之事,如今回想,有很多遗憾,正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恨”;接着二句写到“南柯沧海寻遗珠”,原来作者是曾经在梦中遇到过蓬莱的仙人。三四句承着起句的“恨”和“寻”,表现了自身孤独无助,抱负还未能实现的现状;“吾欲登天而无梯,吾欲渡人而无舟。”,这句很有李白诗中的《行路难》之句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味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接着诗人依然围绕梦境而写,“长岛凝烟似天宫,灵山风骨绝凡尘。”诗人用典自然,把山东的岛屿比作天上的琼楼玉宇,而当年秦穆公狩猎到陕西,遇到灵鹫鸟,封此山为灵山,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认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如陕西灵山的神仙,正如诗人所描写的,一身仙骨,不与尘埃,但自己的才华又渴望得到赏识,自然而然的带出七八两句,“云中驾鹤上天阙,长袖一舞竟千年。”骑着仙鹤上的天宫,傲视群仙。这首诗纹理清晰,八句相互串通,形如流水。我更多的读出了诗人崇拜李白,甚至梦里见到的不是蓬莱的仙人,而是仙风道骨的李太白。

再例如《洗心阕》

“观浩渺之万宙,及微尘于一羽,此盛彼衰,自有轮回;天象赫赫而盈缺,地道孜孜而厚生。若怀碧水, 所得清沙;若怀无极,心至物化。玉箫凤涅,弦鸣金石流泉之音。棋为运筹进退,攻守相宜兵家之法。书重龙蛇蜿蜒之吞吐, 亦剑行刀锋之斩劈;文笔刀工匠技皆宜雕镂精绘得当,形神俱备。武学推筋化骨,以为形正。禅法清静玄妙,以为心正,内修心,外修行;外为神所表,内为神所聚。皆为仁者之道,需存宇内大化之气。”有《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武功秘笈》《禅宗》等影子在里面,这说明作者饱读史书,把所见、所想、所感用短短的一百来字就表达出来了,其文博大精深,今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还有作者的《登衡山南岳天柱峰磨镜台感怀作﹒楚天阕》

“迎翼轸之天台,驻楚越之角地。衡州故地,雕栏自倚,朝抚柳髻,望东南之秋水。暮挽云鬓,失向来之晚霞,芦笛朝飞之清越,凌云万里;柳弦暮奏之缠绵,云思千丈。 龙阙凤翼,画栋犹在,玉辇金阶拜花翎;高楼明月,春秋几度?举杯奉盏酬杨意。绿竹屏峰,碧空万里起丹霞。蓝泉生烟,乘鹤一舞上九霄。堆云砌雨画天阕,拔剑觅封侯。神弓万丈射浮图,拂手盖乾坤。峰峦叠彩之萦回,蜿蜒吞吐。丘壑列阙之崩摧,天地无极!”大气凛然,豪迈进取;笔意纵横,不拘一格。

    诗人是多重性格的组合体,只有一种性格的人只能叫文人,拥有两种性格的人叫“神经”诗人,而拥有多种性格的人才是真正的“疯癫”诗人。而一位真正的诗人,不光是简单的写几首小诗,还要在各个文学层面有所研究,例如医学、儒佛道、天文地理、琴棋书画皆要涉及。我们看古代和近代诗家,其性格是多样的,例如曹雪芹,李白、苏轼、黄庭坚、扬州八怪、毛主席等等,他们除了在诗词有一定的造诣之外,或善音律,或善国画,或善书法,因为诗词是艺术的象征,是宝塔上最耀眼的明珠,她的光辉是和以上几点密不可分的。我们无法评价或者说谁就是当代诗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爱写诗之人,必是多情的,是善于捕捉的,是狂放的,是细腻的,而本书作者不光有豪迈的一面,写起江南之物事也宛如九曲回肠,如《荷塘月色》

“古樟台/画雀楼/柳叶千千/落花点点/千载桃花东去/红颜怎恨/楼外青山无重色/廊前射钩/庭台飞花/几番风月人家/柳烟垂/荷沾泪/眉叶千千/泪眼点点/十里秋月如水/倚罗人家/素手清风弄竹弦/东窗凝脂/西楼画月/曲尽人不散/”不是词牌胜过词曲,此作乃作者访苏州城外唐家,期逢其女苏绣和古筝表演所作,好句多多,如“千载桃花东去/红颜怎恨/楼外青山无重色”,特别是口语“曲尽人不散”描写的是实,而留给我们的却是一幅让人听了古筝表演完毕,人们还沉浸在表演当中,久久不愿离去的场景,虚实相交,古人有余音绕梁之说,这句同样达到了“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吴兄从湖南来北京清华大学进修,我们小聊了一会,我为他的拼搏进取,求知的精神感动。他早年家境贫寒,早早缀学,为生活所迫,打工、创业,如今他已经拥有自己的公司。日益繁忙的他,依然热爱诗歌,依然坚持不懈地学习。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在写作上会有更大的突破。

以上不揣浅陋是为序,壬辰年三月写于北京。

责任编辑:sswd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
 
公众号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诗协官网 中诗协研究会 中诗协文化传媒
电话:010-56148915 18618355782 邮箱:1443940782@qq.com
京ICP备17035301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16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28号6层B座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