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 文学天地
《逸林轩古诗词集》序
时间:2017-03-04         来源:    阅览次数:1607

《逸林轩古诗词集》序

林从龙

作者乃清华毕业,从事金融业,有缜密的思维和良好的文学功底,这本书诗词歌赋琳琅满目,亦有不少佳作。作者在古典诗词学习上很执着,诗中充满着热情,这一点从他的诗中不难看出。他的诗歌深入生活、追古朔今,由心而发,情景兼容,味厚格高。

一:《江城梅花引· 游圆明园》

炎炎夏日古园暄,蝶翩跹,柳翩跹。碧丝浮波,化作满池莲。更抹嫣红天际外,叶如云、水似烟。似烟,似烟,花堪怜。     欲争妍,又娇眠。梦也梦也,梦醒处、纤手谁牵。遥想当年,小月映冰弦。谁料繁华随火尽,春去也,照残阳、断石前 。”

一般情况,览古怀古,怀古伤今,是诗人词家惯用之手法。而“江城梅花引 游圆明园”一词,是词人游览此处,思念故人之词。全词灵秀可爱,带着真趣。上片为游园所见,有几分童贞趣味。下片为见景生情,为词人想起曾经。两结尤其优美出味。上片结尾,形如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如蝴蝶翩翩。下片结尾,颇有余音。以景结情,手法尤佳。

二:《秋晚山庄》

落日西山舞乱虬,金风一霎晚晴收。

蛩鸣夜静添寒意,枯叶飘来几点秋。

这首小诗,最可读的是结句。与其说是枯叶飘来几点秋,不如说是枯叶飘来几点愁。此秋,是诗人心上的秋。心上的秋,就是愁。此愁,也是诗人心上的愁。无论前面的落日,金风,还是蛩鸣,都是为结句在作铺垫。转句的“添”字,用得颇为绝妙。也因为添了寒意,因此落叶飘来的,才是愁,但此愁,是淡淡的愁,因此,诗人用了“几点”。从“几点”二字,也能窥得诗人此时的心境。我想,这是诗人真实的心境描写。

 三:《秋意》

寒蝉声滞涩,犹自问西风。

日落千山外,秋浮一叶中。

星稀疏竹影,夜静冷梧桐。

莫道天高远,回眸望去空。

这首五律,以工整见长。诗人在秋天的日暮,听见蝉声带滞,可见已是深秋。此处之问,是蝉的问,也是诗人的问。似有几分不平,也似有几分不甘。“日落千山外,秋浮一叶中。”一联,所用的景物,写法都比较陈旧,不见新意,但却对仗得颇为工整。包括下一联“星稀疏竹影,夜静冷梧桐。”也如此,但也有可取之处,那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当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言不假。诗人把孤寂的心境,融于孤寂的景物之中。而这中孤寂,似乎不是很强烈。日落千山,寒蝉声滞,我如一叶秋叶。有几分淡漠,也有几分凄凉。寒、冷等字眼,更是诗人心灵的写照。“莫道天高远,回眸望去空。”是诗人自我安慰,也是自我开脱。故作潇洒,更显得凄凉。越是想宽解,越是无法宽解。越是想掩盖这其中凄凉,越是难以掩盖。往往,诗人会被自己的诗歌,出卖得不留一点痕迹。

 四:《戈壁落日》

白日落沙洲,红云染雁头。

天低绵老草,地冷送中秋。

山远长霓阔,尘飞大气流。

身轻腾骏马,月影照胡钩。

这首题为“戈壁落日”的五律,是作者诗集中不多得的好诗。首联“白日落沙洲,红云染雁头。”为诗人所见之景,尤其“白日落沙洲”一句,抓住了戈壁独特的景色,红云染雁,从尾联的月照来看,写的是暮晚的景色。“雁”字,直接牵出了第二联的“秋”。在布局上颇为讲究。“天低绵老草,地冷送中秋。”一联,也为诗人“看”而来,此联似从刘基《古戍》“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一联化来。而此处用的“绵”字,明显感觉不如“垂”字。地冷送中秋,这是诗人的感受,因到了秋天,大雁南归的时节,因此感觉地是冷的,在黄昏日暮之下,同时也衬出诗人的凄清来。地冷送中秋,这个写法颇为新颖。上句为远景,下句可看作近景。

第三联“山远长霓阔,尘飞大气流。”山远,为诗人所见,一个“阔”字,颇见气势,也反映了戈壁的雄阔。山远为静景,尘飞为动景。此联有实有虚,虚实相映,有视觉可见之景,也有诗人自己的感受之笔。在静中着动,动中融情。

“身轻腾骏马,月影照胡钩。”诗人被落日下的戈壁所陶醉,这在第三联表现得尤其明显。尘飞大气流,是诗人的心在动,是诗人的情在流。写的是一个“欲”字。因此到了尾联,诗人有些按耐不住此种情绪,此种冲动。突然想象自己身轻如燕,骑着骏马在戈壁中驰骋。“月影照胡钩”一句,诗人在此暗用古典而不留痕迹。用典如此,方妙。诗歌也因“胡钩”二字,带上了几分历史的痕迹,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因此,此典可谓引得经济。

全诗以“看”为主线,背景阔大,格调高昂,颇有气骨,能壮戈壁之景。四联皆对,在五律中也不鲜见。略有不足之处,个别字词似还可以更加凝练些。

 

五:他的《扬州慢·湖边月色》词路绕人稀,烟微水静,依依蒲影婆娑。望长天寂落,觉夜色柔和。当此处、凝眸欲语,并肩持手,纤指摩挲。正沉吟、霎间风起,吹碎清波。    月明林暗,恰无言、蛩唱如歌。纵几许柔情,百千娇态,皆付蹉跎。怕问当年秋月,回眸处、可有梨涡?念池间春水,又生萍叶几何?”

这首“扬州慢 湖边月色”的词,似纤纤少女,玲珑可爱;又似湖中清荷,凄清秀丽,不着半点尘埃。是词人集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之一。

“路绕人稀,烟微水静,依依蒲影婆娑。”此起,便为全词定了格调。清寂,是全词所表达的情调。因为清,而显得美。因为寂,而显得静。而这种清寂,也恰是词人的心境。湖是美丽的,湖边的月色,也是美丽的。而在这美丽的环境当中,词人的心却是孤寂的。路绕人稀,烟微水静,蒲影婆娑,无不反衬词人内心的清寂。“依依”二字,似乎词人带着别样情怀,欲引什么出场。“望长天寂落,觉夜色柔和。”词人把目光转向长天,感觉长天是落寞的。为何会有此感觉,人稀水静,孤寂所致。此种落寞,是来自词人的内心世界。而词人的内心似乎又是矛盾的,因此说“觉夜色柔和”。在词人的眼里,似乎夜色又是柔和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矛盾的心里呢?“当此处、凝眸欲语,并肩持手,纤指摩挲。”在此,是“依依”二字所要引的对象出场了。原来,在此,词人有花前月下的美好回忆。而此种美好,这种甜蜜,欲吟不成。却被“霎间风起,吹碎清波”。真恨,恨这讨厌的风。也许,吹碎清波,更有一番情趣吧!不是这讨厌的风,吹碎。哪来的此情此景此词呢?

下片,词人的心境,也似乎有所感悟。“月明林暗,恰无言、蛩唱如歌。”听见蛩唱,也如听歌。心情好,一切景物都是美丽的。心情不好,一切事物都会带着愁趣。“纵几许柔情,百千娇态,皆付蹉跎。”多少红尘往事,都变成了回忆,都被岁月冲淡。时间,已经澹泊了一切,留下的,只是淡淡的回忆。因此,词人回想往事,才不是那么痛苦,只是产生了丁点的愁绪。也因只是淡淡的愁绪,才会一会儿带点愁绪,一会儿又看开了一切。“怕问当年秋月,回眸处、可有梨涡?念池间春水,又生萍叶几何?”怕问当年,是因为曾经的携手,怕回想起往事,毕竟人是感情的动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此处的“可有梨涡”的问,和上片的“吹碎清波”是相应的。可以说,此二处,为词情增色不少。“念池间春水,又生萍叶几何?”这结颇有意思,“萍叶”为何?似有所指。萍叶几何?我不知道,词人不知道,也许池间水也不知道。

六、《天香•读红楼》

怡院伤情,潇湘旧恨,暗过昏灯秋树。月下梧桐,云掩幽径,更显悲风如诉。问君知否?千古事、尽如朝露!窗外星光数点,林间晓寒轻雾。    风吹落红怎数?莫惊了、小池沙鹭。遥想红楼故事,咽声难吐。欲把风情细注,向天际、多情觅归路。月伴云归,人间几度?

这首《天香》写读《红楼梦》之感,语出淡雅清丽、细腻深刻,采用第一人称心里独白的方式叙事,写景和抒情,叫人身临其境,并伴有连续的追问,既写出了宝黛之情的幽怨哀婉,凄美动人,也道出了作者对宝黛二人的同情惋惜,人世间真情的珍贵难得。此外,本词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景事交融、情理交融,不愧是一首佳咏。

七、石州慢•春雪

漫舞愁思,轻洒柔情,冷玉成屑。梨花开遍平川,窈窕春风先折。水烟迷雾,月光斜照飞粉,西山一带寒风歇。何处有凌波?踏梅林残雪。   清澈,一天寒色,千里清愁,付于孤月。园外梅花,暗自馨香明灭。去年今日,为谁相约林边?春梅漫捻成轻别。长袖舞琼楼,伴笛声呜咽。

本词题为“春雪”,起句“漫舞愁思,轻洒柔情,冷玉成屑”中“漫”字意味深长,既紧扣了词牌中“慢”意,也写出了雪似乎下得漫不经心,愁思—柔情—成屑,的确,“别”有一番滋味。本词借咏春雪抒离情别意,以景衬情,修辞灵动,匠心独运,饶有风味。个人感觉,下阕中“清愁”改为“闲愁”,也许会好一些,因为前有“清澈”一词,已经点出了雪、天和情的清澈,不必再重复使用“清”字。

 

八、骚赋•梦美人

月之夜,独步于院中,望山月遐想不已。忽一美人徐步而来,只见:

云髻高耸,举止颇显清雅;娥眉低垂,顾盼微含羞涩。口不施朱,颊未敷粉,唯有天然之容姿;耳垂金环,发插玉簪,却无人间之俗气。面润柔光,一点朱唇似丹凤舞于其间;眼染温香,两道乌眉如青蛾卧于其上。绣衣浅蓝,奇草缀于袖口;绵襦葱绿,异花簇于腰间。粉颈如雪,黄丝带逐风飘扬;纤腰若柳,紫纱裙随步摇摆。

举足轻盈,步履纤细,虽见其动,不闻其声。珠转眉扬,山月明亮而不掩其辉;鼻嗡口合,丛草馨香而难比其郁。未语而神至,虽远已知其清幽。

动作舒缓,行止适意,或倚山石而立,或携轻风微行。激荡神采,飞扬韵姿,飘忽难期其所为。举足起舞,抬手御风,虽山道蜿蜒,却逍遥其间,徐行徐止。

及其近前,我心惭而惴惴,欲避而无处可隐,唯低首垂目而已。闻其轻语,缥缈浅淡,若天外之仙音。聆听久之,莺声燕语,却茫然而不知其所言。惶恐而至汗出,当此时,忽惊醒。窗外明月西垂,夜空清澈如洗。

此赋《梦美人》思路清晰,由实入虚再到实,采用古诗常用表现手法中的赋和比,以正面为主、侧面为辅的角度,把梦中所见女神的形态和神韵描写得维妙维肖,真切可感,似幻亦真,让人心仪神往,浮想联翩,章法严谨而不失灵活,可谓描写人物的杰作。

九、咏树

人前莫去弄婆娑,抱取清凉绿意多。

不怕身高干日月,仰天敢唱大风歌。

这首咏树七绝语言朴实清新,立意独到,寓理深刻,由物及人,写出了树的低调处世,坚守本心,立身正直,豪气干霄的的性格品质,足见作者善于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能力。不言而喻,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他发现了常人未曾看到的树的另一面。

十、登蟒山望十三陵所感

过罢重阳秋已老,层林峻壁现苍颜。

高风振木催残叶,倦水流光泛冷烟

小月浮来当细看,斜晖落去总堪怜

谁人识得登临意,多少繁华冢底眠

这首七律为登高望远所赋,首联交代季节时令,以“苍颜”二字照应起句之“老”,给人以岁月的沧桑之感。颔联和颈联对仗工巧,承首联对秋天的景物进行细致深入的描绘,用“残”、“冷”、“细”、“落”四个字写尽肃杀凄凉之秋意,让人感慨万千,怜意顿生。尾联则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说理,道出了昔盛今衰、世殊时异的哲理。可惜少有人领会这种历史的深沉和旷远。

 十一、《古诗 和陶诗饮酒二十首》

其一 写时景

朔气日行远,地暖草知之。

云白沙去后,柳黄燕归时。

浅春多飞絮,我心也如兹。

寒暑随天意,任之何所疑?

神游荡物外,此身勿复持。

本诗为五言古体诗形式,内容写时令景物,虽短短十句,却句句有理有情,将景、情、理三者融于一体,既有晋代陶氏之风,也有自我独到之处,用语新奇,造境不俗,真是难得。全诗前六句由冬写到春,主要写时令变化而物态各异,后四句抒情,道出了内心深处一种顺应自然、怡情养性、超脱物外的自我追求。

 无论从集中的诗,还是词中来看,都可以见诗人是有诗词功底的。观集中诗词,多种风格,作者近年在诗词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并对诗词有自己的一番独到见解,详见(《学诗感悟》),总体来看,作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个别字处还要多加炼字,多点推敲,必能更上一层楼。

 

                                    

 

 

(林从龙:中国诗词学会顾问,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河南省诗词学会终身名誉会长,河南省文史研究所馆员,河南省社科联主编,诗词教育家。)

 

责任编辑:sswd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
 
公众号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诗协官网 中诗协研究会 中诗协文化传媒
电话:010-56148915 18618355782 邮箱:1443940782@qq.com
京ICP备17035301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16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28号6层B座2009号